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王媛媛、實習記者蘭濱勝 上海報道
9月18日,21世紀經濟記者獲悉上海領久私募基金董事長篤慧時隔1年半后重回賣方,已履新國盛證券研究所,擔任副所長職務。
篤慧在朋友圈官宣:“感謝濤所的邀請,我今天加盟國盛證券研究所,還是從事周期品研究,感謝新老朋友的關心,我回來了!”
攜樂觀言論重返賣方
篤慧有十多年賣方研究經驗,擅長鋼鐵行業研究,于2008年-2010年上半年,曾短暫在國金證券任職。隨后在2010年離開了國金證券,加盟中泰證券。2015-2017年,篤慧連續三年被評為新財富鋼鐵行業第二名,在國內賣方行業頗有名氣。隨后2018年底,升任中泰證券研究所執行所長,但于2020年改任研究所副所長。直到2021年3月份“奔私”創辦上海領久私募基金,并出任董事長兼法人。
2021年“奔私”之時,篤慧曾在朋友圈抒發豪情壯志:“人生的下半場剛剛開場,海闊天空,盡志無悔!”
篤慧當時并非單打獨斗,上海領久共有四名股東。
從股權比例來看,篤慧持股33%,胡彥超持股32%,魏曉康持股30%,張帥持股5%,篤慧享有實控權。
這一核心班底中,大股東都來自中泰證券研究所。
胡彥超在2011-2017年,于中泰證券研究所任職,擔任過農林牧漁行業首席分析師、食品飲料行業首席分析師、消費品研究總監、董事總經理。2017-2020年期間,擔任妙可藍多副總經理。至2020年8月21日,胡彥超因工作安排,辭去妙可藍多副總經理職務。
魏曉康在中泰證券的任職約3年,曾與胡彥超共同研究食品飲料行業,并于2014年從中泰研究所離職。后來,魏曉康還曾擔任中歐基金權益類專戶產品投資經理。
張帥則在2015-2017年期間供職于中泰證券,曾是胡彥超食品飲料組的團隊成員。
2023年7月,上海領久發生了一次股權變更,篤慧已經在2023年7月25日退股,并退出管理層。
記者在啟信寶查看最新信息發現,上海領久目前共3位股東,胡彥超持股48%,魏曉康持股46%,張帥持股6%。
篤慧在朋友圈官宣加盟國盛證券時,隨文轉發的是自己剛剛發布的觀點,標題為《篤慧:保持信心!迎接一個新時代的來臨!》。
文中,篤慧認為,外部壓力并不能阻止中國的崛起,2023年中國的復蘇是確定的方向,并稱“無論從短中周期的角度,我們都應該對未來中國資本市場的演繹保持信心。不僅是資源品,在新的歷史時期我們可以在很多領域收獲投資機會,制造、消費、科技領域同樣百花齊放。作為周期研究員,我今天也收回了自己此前的公眾號,希望后期通過這個公眾號為市場傳播一些正確的聲音。在此也希望投資者保持信心,康波的蕭條期必然是引領國的蕭條,追趕國的繁榮?!?/p>
私募產品最大動態回撤逾30%
在二級圈里,篤慧經常被稱作“篤神”。
這一稱號不僅因為其曾經看對行業方向、連續三年喜提新財富。
“更因為坊間傳聞,篤神自己曾經重倉過黑色期貨,老早一波就實現了財務自由,也被大家叫‘黑色大佬’?!庇袡C構投研人士稱。
而這,或許是篤慧從賣方出來后,直接創辦私募“上海領久”的底氣來源。
但是,奔私之后,其管理的產品,業績表現卻并不好看。
根據私募排排網最新數據,上海領久產品列表中篤慧姓名已被隱藏。但精確查找篤慧時仍能看到他所管理的2只業績公開的基金產品以及1只未公開業績的基金產品。
兩只有業績公開的產品分別為“領久穩健2號”和“領久復利永”,未公開業績的基金產品是“領久復利嘉”。
篤慧的公開業績并不好看。
其中,“領久穩健2號”成立于2021年6月21日,其業績高光是在2021年9月,曾經收益一度超過20%。隨后,產品凈值開始了“漫漫下跌”路,至今年3月,才把業績做正。根據私募排排網測算,“領久穩健2號”成立以來年化收益為3.99%,成立以來最大動態回撤為31.05%。
“領久復利永”的表現則更差。
成立于2021年7月20日的“領久復利永”,業績高光亦是在2021年9月,收益一度接近15%,隨后也開始了凈值下跌之路。直到9月15日,這只產品還是虧損狀態,收益為-10.39%。根據私募排排網測算,“領久復利永”成立以來年化為-4.96%,成立以來最大動態回撤為35.06%。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今日多次致電篤慧試圖進一步了解情況,但對方均未接聽。
篤慧管理的私募基金產品(數據來源:私募排排網,數據截至9月15日)
相比之下,上海領久另一大股東魏曉康共管理5只基金產品。其中“領久成長策略1號”年化收益達32%,在公司全部產品中排名第一,“領久恒峰”年化收益有14.25%。不過,魏曉康仍有兩只任期收益為負的產品,其中“領久復利成長”年虧8.77%。
魏曉康管理的私募基金產品(數據來源:私募排排網,數據截至9月15日)
這樣的業績表現之下,篤慧的“回馬槍”似乎并不意外。
2020年4月,曾有一份網傳中泰證券研究所人事變動通知稱,原研究所所長李迅雷不再擔任所長,新所長由銀行組首席戴志鋒擔任。此外,原執行所長篤慧不再擔任執行所長,新任研究所副所長。
職位變動,或是篤慧當年離開賣方、創辦私募的重要原因。
但“會做研究”和“會做投資”是否能夠劃上等號,業界眾說紛紜。一個值得注意的事實是,賣方轉型買方后成功的案例,屈指可數。
而從篤慧管理產品的結果來看,其也算是嘗試過買方之后,但最終敗興重歸賣方的案例。
今年8月,此前任國盛證券研究所聯席所長、電子首席分析師、智能汽車大組組長的鄭震湘,離開國盛,加盟方正,并擔任方正證券聯席所長一職。國盛證券副所長一職本就有空缺,對于篤慧來說,是一個重返賣方的好機會。
事實上,近年來,行業內不乏在轉型私募失敗后重回賣方研究行業的案例。
例如,賣方行業“老將”邱世梁曾在2014年從銀河證券的首席行業分析師離職后創辦了一家私募公司,不過近年來其又重新回到了賣方行業,2019年以來其先后就職于國金證券、新時代證券、浙商證券研究所。
2021年12月末,另一從賣方加入買方的明星分析師姜超,也迎來了市場的“圍觀”。因其加入中泰資管、任聯席首席投資官后,年內發行的第一只私募產品“中泰超新星1號”在年末被發現回撤近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