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3日,歐盟委員會宣布即將對中國電動汽車企業發起反補貼調查,預計啟動調查后9至13個月內做出初步裁決。這項調查短期內對中國車企在歐洲的銷售影響不大,但反映了歐盟保護主義上升的勢頭。
相關數據顯示,今年迄今在歐洲銷售的新電動汽車中,中國品牌份額較小,而且國產新能源車出口歐盟售價普遍高于國內,“通過補貼獲得價格競爭優勢”的說法并不成立。歐盟中國商會隨后也聲明,中國電動汽車及上下游產業鏈企業不斷創新,并在激烈的中國本土市場中累積出了整體產業優勢,這種優勢不是憑借所謂巨額補貼而形成的。聲明敦促歐盟不應隨意動用單邊經貿工具,來阻止或提高中國電動汽車產品在歐發展和經營成本。
全球電動車產業目前是保護主義高發的領域。因為汽車是歐美日韓等發達國家的支柱和優勢產業,電動汽車則是一個可能取代傳統燃油車的新興產業。由于中國企業勇于冒險和創新,以及我國消費者樂于接受新事物,中國電動車產業實現了更快發展,并建立了全產業鏈優勢,這給歐美企業帶來了壓力。為了避免傳統燃油車優勢被削弱,并建立自身電動車的全球競爭優勢,歐美不得不陸續實施保護主義,以確保產業在新舊交替時本國汽車支柱產業仍能屹立不倒。
2022年,美國通過的《通脹削減法案》宣布為每輛電動車提供最高12000美元的補貼,前提是車輛必須在北美組裝,而且其電池(及原材料)的關鍵輸入源,必須來自可信的貿易伙伴。法案將中國供應鏈排除在外,但歐洲利益受損可能最為嚴重,因為法案會進一步加速歐洲企業的外遷,動搖歐洲的工業基礎。歐美就此產生的爭議仍然沒有結果。
歐盟針對中國車企的調查據信主要由法國推動。法國汽車產業在全球競爭中處于邊緣化地位,法國將電動汽車產業視為推動綠色轉型和再工業化的戰略產業之一,計劃在本土建立一個完整的電動汽車產業體系,并提出了“法國2030”目標,包括制定了國家電池戰略以及2030年前實現每年生產200萬輛電動汽車的目標。法國希望通過保護主義,確保法國電動車在歐盟市場內的成長性與競爭優勢。
德國政府剛剛宣布一項價值1100億歐元的激勵計劃,為德國電動汽車行業發展提供支持。德國車企在電動化浪潮中落后,但采取了與中國企業合作的模式,加速學習和追趕,包括投資中國電池企業、購買小鵬汽車股份等,博世、采埃孚、大陸集團等德國主要汽車供應商,也希望與中國電動車企合作,以便構筑在新產業時代的競爭優勢。
電動汽車作為一項潛在的支柱產業,成為全球各國工業化以及供應鏈安全爭奪的目標。除了歐美保護主義政策外,巴西、土耳其、印尼等大國,也利用關稅或稅率等手段鼓勵國產化。中國應該加強與歐盟溝通,但對于任何打擊中國汽車出口的政策應該加以反擊,以維護公正的國際貿易秩序。但對于其他新興市場大國,應該鼓勵中國車企跨國投資設廠,通過不斷擴大全球市場份額鞏固中國產業鏈優勢。
自建昂貴的供應鏈以及保護主義貿易政策,會導致歐盟企業生產成本過高,過高售價會影響電動車在歐盟的普及,缺乏規模效應則意味高成本,且無法更快實現技術迭代。歐盟電動車也將在保護圈外逐漸喪失市場競爭力,從而在全球競爭中徹底出局。在一個完全競爭的大眾市場,從長期看,保護主義只會保護落后。
中國電動汽車產業優勢來自殘酷的市場競爭與技術創新。除了整車外,中國產業鏈企業也通過規?;a、快速技術迭代以及大量客戶應用數據,積累了技術優勢,既包括電池等零部件或材料,也有智能汽車軟件等方面。面對保護主義抬頭的全球市場,我國企業應該利用全球最大電動汽車市場的優勢,不斷創新,加強與各國政府和企業的合作,推動電動車全產業鏈積極參與全球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