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朱萍 林昀肖 實習生 許曉彤 北京報道 “猜到了開頭,沒猜到結局?!边@或許說的就是華熙生物肉毒素布局的故事。八年前,華熙生物戰略性眼光投向肉毒素,但最終并未開花結果,反而踩雷進入國際仲裁。近日,華熙生物一紙公告再次公布了其關于控股子公司與Medytox簽署終止契約暨投資Medybloom的后續進展,旗下全資控股子公司鉅朗與韓國公司Medytox、合資公司華熙美得妥股份有限公司、開曼華熙簽署終止契約,這也意味著其在中國大陸地區開發、拓展及銷售Medytox生產的特定注射用A型肉毒毒素等醫療美容產品的合資協議被終止。
華南某整形機構負責人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介紹稱,肉毒素有去除皺紋、瘦臉等功效,深受求美者歡迎。據Frost&Sullivan數據,非手術類醫美預計2030年將實現6535億元的市場規模,其中預計肉毒素行業2030年將實現390億元的銷售規模。
“我國目前受審批以及市場教育等影響,肉毒素的市場規模并不大,但參照美國、韓國等國家市場,我國肉毒素市場有很大的發展空間,這也是華熙生物等企業要布局的原因之一?!币晃蝗舛舅貙<抑赋?,Medytox是韓國最大的肉毒素生成企業之一,但因為各種專利糾紛等無法向華熙生物履行合作,這也打亂了華熙生物在肉毒素上的布局,從而被艾爾建、蘭州生物遠遠甩開。
值得注意的是,從不久前公布的2023年半年報上看,目前華熙生物增長乏力,凈利潤約為4.25億元,同比減少10.27%,也是其2019年登陸科創板以來首次出現凈利潤下滑,對于業績承壓,華熙生物解釋稱,其功能性護膚品業務處于調整期。對此,國元證券研報分析認為,化妝品板塊一方面受消費疲軟、流量紅利趨緩等行業因素影響;另一方面,內部組織結構和運營管理處于進一步升級階段,增長承壓。
對于未來發展方向,在2023年半年報中,華熙生物提到,已從透明質酸研發、生產和銷售的公司發展成為以合成生物科技創新驅動的生物科技公司、生物材料全產業鏈平臺公司,公司發展目標、業務模式發生了巨大變化。華熙生物董事長趙燕也曾提到現已在合成生物領域投入了20億元。
“錯失”風口
“肉毒素在醫療美容領域主要是通過阻斷引起肌肉收縮過度的神經沖動,使肌肉松弛,降低肌肉張力,從而實現除皺、瘦臉、瘦腿等功能,也使其受到愛美人士的青睞?!鄙鲜鋈舛舅貙<蚁?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分析稱。
浙商證券研報也指出,肉毒素主打兩個功能,即除皺、瘦臉,俗稱“瘦臉針”,為消費者醫美入門項目,且具有很強的復購性。
為此,近年來肉毒素市場也在不斷地攀升?!?023年中國肉毒素行業市場研究報告》指出,2022年中國合規渠道肉毒素市場規模為83億人民幣,預計至2023年中國肉毒素市場將達到97.58億人民幣,2017年-2023年復合年均增長率16.37%。
華熙生物也看到了肉毒素發展前景,2015年,華熙生物與Medytox約定成立合資公司華熙美得妥,主要目的為在中國內地開發、拓展及銷售美得妥生產的特定注射用A型肉毒毒素及其他醫療美容產品。2020年3月,華熙生物再向華熙美得妥增資1700萬港元,用于支持后者的進一步發展。
簽約后,美得妥旗下肉毒素產品Meditoxin于2016年在國內開展臨床試驗,并于2018年在國家藥監局申報上市。2019年11月,該產品在國家藥監局審評中心的注冊狀態一直為審評審批中,無法完成注冊手續。
上述肉毒素專家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指出,華熙生物布局肉毒素市場進展緩慢最大的原因來自Meditoxin。
但作為韓國最早拿到肉毒素許可證、有多款肉毒素產品上市,一度占有韓國40%的Medytox卻是頻繁“暴雷”。
早在2019年5月,Medytox的無菌生產車間被檢測出細菌超標。2020年4月20日,據報道,Medytox旗下的Meditoxin(粉毒)由于在生產過程中使用了未經批準的成分,被韓國政府勒令下架,且其肉毒毒素銷售執照或將被吊銷。2020年6月,韓國食品藥品安全處認定,美得妥的肉毒素產品Meditoxin在生產過程中使用未經批準的原液,通過材料造假獲得流通許可,違反相關法律,要求其召回和銷毀有關產品。
肉毒素進展無果,華熙生物不得不放手,2022年8月2日,華熙生物發布公告稱,公司日前已向韓國公司Medytox發出律師函,要求終止/撤銷/解除二者之間圍繞肉毒素達成的合作協議。
在2023年半年報中,華熙生物披露由于MedytoxInc.無法根據合資協議提供可供在中國市場銷售的肉毒素產品,因此今年1月旗下鉅朗公司向新加坡國際仲裁中心提起仲裁,初步要求索賠人民幣6.42億。
9月5日,華熙生物公告稱,其全資控股子公司“鉅朗公司”于9月1日已與另外3家公司——“Medytox”、“開曼華熙”、“華熙美得妥”簽署一項《終止契約》,終止了此前簽署的《合資協議》和《獨家代理協議》。
至此,華熙生物的八年布局終成泡影。但華熙生物曾于2022年8月公告終止與美得妥的合作時表示,“不排除尋求其他肉毒素產品的合作機會”。
不過顯然,在時間上華熙生物或將不會再有優勢。
在中國內地,國家相關監管部門對肉毒素產品的管制非常嚴格,市場準入門檻極高。上述肉毒素專家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介紹稱,我國肉毒素依據毒麻藥品審批,較普通的醫療器械類產品審批流程更長,從立項到獲批需八年或更長?!安粌H需要突破技術上的難關,還需經歷層層審核,確認合格方能上市?!?/p>
如從2009年美國艾爾建生產的第一款肉毒素進入中國算起,十三年間國內獲批上市的肉毒素產品仍只有四款,分別為艾爾建旗下的保妥適、蘭州生物的衡力、Hugel的樂提葆和益普生的吉適,國產肉毒素僅衡力一款產品。
其他企業也在積極布局。如愛美客在2018年開始布局肉毒素市場,2021年收購韓國肉毒素品牌Hunons25.42%股權。據愛美客在2023年3月28日的投資者調研紀要,“公司注射用A型肉毒毒素已經完成III期臨床試驗,目前正在整理注冊申報階段?!?/p>
2021年,昊海生科(688366.SH)通過股權投資進入肉毒素和小分子藥物領域,目前在醫美領域形成“玻尿酸+肉毒素+光電設備”的產品組合布局。
2023年7月6日,復星醫藥(600196.SH)公告稱,控股子公司上海復星醫藥產業發展有限公司獲許可產品RT002(即DaxibotulinumtoxinA型肉毒桿菌毒素)用于治療成人頸部肌張力障礙的藥品注冊申請于近日獲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審評受理。
在談到華熙生物是否錯過當前肉毒素風口時,上述肉毒素專家表示,從現在來看國內肉毒素市場還沒有真正的成熟起來,使用量還遠遠沒有達到跟國際一樣的水平,要想和歐美發達國家一樣,還有很大的市場。
在國內市場對于肉毒素的評價也是褒貶不一,在某社交媒體平臺搜索肉毒素,有大量的科普帖與討論帖,“打什么品牌的比較好?有沒有副作用?價格如何?”等等都是討論的焦點話題,很多人表示自己打完肉毒素效果非常好“面部的改善立竿見影”,但也有人表示打完針自己“眉毛飛起來、鼻梁變寬、眼皮變窄”。
對此,上述專家也坦言,現階段消費者對肉毒素的了解還不夠,名稱中有個“毒”字,就認為這是個毒物。同時為了保證肉毒素好的效果,要對醫生需要進行大量的培訓,培養合格的醫生,假如注射在不恰當的位置或者出現其他操作問題就會導致一些不良反應,或者導致副作用的發生。所以要加強科普教育、臨床技術教育,才能推動市場。同時假貨、水貨的泛濫,都是影響國內市場的因素。
“合成生物”能否破題?
布局肉毒素失利,華熙生物近年來一直以玻尿酸原料及其產品在支撐業績。
但此次中報顯示凈利潤下滑,這是華熙生物自2019年上市以來,首次中報出現凈利潤同比下滑。在“功能性護膚品”板塊,其中“潤百顏”實現營收6.32億元,同比下降2.04%;“夸迪”實現營收5.43億元,同比下降10.10%;“米蓓爾”實現營收2.17億元,同比下降16.81%;“BM肌活”實現營收3.41億元,同比下降29.62%。
值得注意的是,近幾年華熙生物銷售費用占比較高。2021年華熙生物的銷售費用大幅提升,同比增長121.62%,銷售費用率近50%。2022年,其銷售費用率有所減少,但也高達47.95%。這一年,與華熙生物并稱為“醫美三劍客”的愛美客和昊海生科的銷售費用率分別為8.4%和31.9%。2023年上半年,分別為10.19%和32.06%。2023年上半年,華熙生物銷售費用14.2億元,占營收比重為46%。
華熙生物曾在2022年年報中表示,由于功能性護膚品業務收入占公司整體業務收入比重持續加大,同時公司加大品牌建設、渠道構建及關鍵人才引進等戰略性投入,公司費用率出現一定程度的提高。
作為全球最大的玻尿酸原料生產商和醫美第一股,華熙生物曾搭著醫美消費快速增長的春風,股價一路飆升,在2021年7月,將公司市值做到了1400億元。然而,方正證券研報顯示,當前玻尿酸產品供給端紅利期已經結束,市場進入供過于求階段。由于玻尿酸原料及護膚品業務的增長放緩,華熙生物的股價開始回落,截至目前,其市值已蒸發近千億。
主營業務的疲軟,加大了華熙生物對合成生物的投入。
華熙生物在發布的2023年半年報中表示:“公司已從透明質酸研發、生產和銷售公司發展成為以合成生物科技創新驅動的生物科技公司、生物材料全產業鏈平臺公司,公司發展目標、業務模式發生了巨大變化?!?/p>
在2022年度報告媒體溝通會上,趙燕強調,華熙生物是一家合成生物科技創新驅動的生物科技公司,也是生物材料全產業鏈平臺公司。
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不完全統計,“合成生物”這個詞在華熙生物2020年報中僅出現7次,2021年報中出現了59次,2022年報中則高達87次,2023年中報也出現了43次。
早在2018年,華熙生物便開始布局合成生物領域,并組建研發團隊,2022年,華熙生物將其上升至公司戰略層面。趙燕透露,華熙生物已在中試環節投資了近20億元,已建成了全球最大的合成生物中試轉換平臺,已有30條中試生產線投入使用,即將新增30余條。
與此同時,華熙生物還在大量補充研發投入。今年上半年,華熙生物研發費用為1.87億元,同比增長4.04%;研發人員達到813人,同比增長187人,其中關鍵領域核心技術人員19人,研發人員占公司總人數的比例也從去年同期的16.85%增至18.83%。
在合成生物研發平臺建設方面,華熙生物與知名院校的研發人員組建5個合成生物研發工作室和1個應用研發工作室。北京合成生物學國際創新研發中心目前已實現合成生物生產菌種的快速迭代,多個活性物質已完成小試開發并進入中試、功效評價或法規申報階段。
在今年6月,華熙生物與賦遠投資聯合成立國內首支合成生物基金。據統計,2022年,國內有超過50家合成生物公司宣布完成融資。近3年內,高瓴、紅杉、經緯、峰瑞資本、光速中國等眾多頭部投資機構幾乎全線入場。這也表明在未來合成生物將有巨大的發展潛力。
對于華熙生物來說,在合成生物領域的投入也是對未來發展趨勢的看好。但此前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的合成生物領域專家表示,合成生物是一門綜合的應用科學,培養基、營養液、底盤菌、基因測序等關鍵生產資料、關鍵技術也被牢牢掌握在外資企業手上,從實驗室到生產仍有很大一步需要跨越。